美剧《黑镜》第七季 更新中 2023美国科幻悬疑惊悚系列 附(第一季至第六季)+ 圣诞特别篇中英字幕1080P合集 影视

全新一季呈现这样一段话——

震碎你的三观,震碎你的认知。

艾美奖得奖影集重磅回归,带来六则全新故事。

看透表象,真相镜中见。

仅凭第3集和第5集,这季可以打四星以上(按豆瓣5星为满分的话),并且两集都有触动人心,潸然泪下的地方,尤其是第5集让我想到了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

1集:普通人

伴随着科技进步的是与之日俱增的商业挖掘能力。当人类的欲望被具象成金钱的数字时 ,一切的需求都可以货币化。作为普通人,一旦打开欲望之盒则即刻堕入万劫不复的商业深渊,直到被拨光每一个颗牙齿、抽干你每一滴血,碾碎你每一寸尊严。

本集笑着笑着就流出了泪。

 

2集:眼中钉

科技可以让人无所遁形,科技可以恣意释放人性的阴暗,科技也可以让一切亦真亦幻,但科技脆弱时也只需一次按键。

出来混尽早要还的,霸凌终被回击,可惜结尾有严重不适感。

 

3集:白日梦饭店

面对在眼花缭乱的未来,人们愈发的珍惜那个简单、纯粹的年代,爱更也是如此。科技给了人类去重温那个时代的机会。

我对政治正确类的片子特别反感,这部例外,黑人演员的反差和她满满的抽离感演技恰恰很好衬托出,当人类面对全新技术时的生涩和无措感。

人生如戏,贵在活的真实。

 

4集:生命

科技最可怕之处在于:局部微小的变化可以瞬间覆盖到全球覆盖掉一切,所以我坚信未来世界终将被新科技一夜之间彻底改变或毁灭,仅仅是因为某个奇怪甚至有些疯癫的科学家,新冠就是一个好演习。

自大与自私的确是人类致命的缺点,当然也正因为这点人类才能进化到如此水平。

 

5集: 追忆

科技给了人们还原直相的机会,但科技无法改变主观的视角,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和回忆一切,恰恰世界的几乎一切矛盾都源自无法相互理解。

========================

黑镜(S1-S6)2023 附 圣诞特别篇中英字幕1080P合集 美国 科幻悬疑惊悚

该剧分别以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

黑镜第一季在豆瓣评分高达9.4,也开创了英剧在中国的口碑先河。其实黑镜应该可以算禁片的,不知道是因为腐国人民承受能力又提高还是怎么的,总之就当电视剧播了,不过他们家承受能力一直挺高的,像《疯城记》还有《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看得早,当时还对腐国人民保持着保守绅士形象,看完就崩了OTZ,不过这两部我都很喜欢啦,看得很欢的~毕竟是喜剧嘛~

不过黑镜就不是幽默了,这是致郁片,像是《saw》和《黑之章》的合体,当然没有saw那么血腥,但是第一集感觉很像的,就是那种又荒谬又莫名的感觉,最后的解释竟然还是“艺术”,这比SAW最终的theme“珍惜生命”感觉负面很多。《黑之章》,看过幽游白书的人应该会知道,就是一盘记录人性黑暗的录影带,看了以后会对人类彻底失望。这部黑镜就有一点这样的感觉,带给人绝望感,这和梦之安魂曲有点像,人家就是禁片。。看黑镜得时候会有三种情绪一直翻滚:绝望,荒谬和麻木。

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在看黑镜的时候同情弱者了,我可怜那个被迫上猪的首相,我对于那三个评委感到厌恶,我对于最后接受工作的tealeaf感到可悲,所以我是有良知的。但其实如果你真的是片中人,首相的纠结痛苦你是看不到的,三小姐在台上的泪花也离你太遥远了,tealeaf和三小姐的爱情根本就和你没关系,可能你就觉得有点pity,但讲不定还觉得他们赚到了。

P.S.英剧黑首相真是很常见的事 小不列颠里让首相搞基。火炬木里让首相当幕后大boss【超黑呢。。。我当时边看边想这么黑没问题么。。。这次又让首相和猪干上了【其实比起来还是火炬木黑的厉害。。。

黑镜映射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潜藏于意识之下的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而正是在社会发展与影响下,潜意识的自由发展,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驱动人原始的思考和抉择,以致于这种思考和抉择脱离传统意识中善与恶、是与非等观念。所以说一切美好和罪恶只不过是黑色镜子里的幻象。

“黑镜讲的故事大概有这么两个问题:1.在一个漏洞很多的极端环境或者自造世界观当中对于事件演绎结果的庸人自扰;2.庸人自扰背后极其错误的文艺青年式的白左情结。”

这两点分别涉及两方面:1. 故事手法,2. 价值取向。 而我觉得,在故事手法上,这种所谓缺陷恰恰是讲故事的完美之处,架空历史又构建历史的科幻方式;而就价值态度来说,《黑镜》所表现的价值观在中国目前的日常语境看来是有点隔了一代的感觉,但在他们那里却无疑是先进的,最合时宜的。这或许可以看成是西方后现代和新左主义昼夜熏陶四五十年后的一个大众文化结果,《黑镜》的剧集就是一篇篇有故事的英美哲学社科论文。英美的哲学论文似乎都是这么写的:架空历史处境和文本传统,单单就问题本身编制语言或者逻辑案例加以分析和论述。而新左的价值取向则基本如此:对于缺乏阶级斗争性质的民意表达的怂恿和餍烦,对于一切都可以娱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快乐和不满,对于技术的普遍运用所造成的人的本质变化的期待和警惕……

《黑镜》第一季的三个短剧,分别批判民意主义、娱乐主义和技术主义。第一集中,民意的展现完全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这样的民意左右首相必须去与母猪性交;第二集的娱乐甚至让对这种娱乐态度的反击也成了他人的娱乐;第三集则表明记忆体的植入让人们停留在对过去的真的执著和迷茫中,而缺失了创造新记忆(包括新生活)的能力,男主角以这种方式毁掉了自己与仍然爱着他、却有过出轨记录的妻子之间的两人世界。

或许归根结底,这是对人的“异化”处境的批判。异化是西马的专有名词,承接自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Entfremdung)指称外部客体,因为对他来说,只有主观精神才是真正的实在。这种异化会在精神的自觉也就是自我意识中被克服,并且最终上升为终极实在——绝对精神。而马克思在一种颠倒的语境中阐述异化。他看到的是,工人在劳动中失去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控制,乃至失去对自己的劳动的控制,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来自于资本本身具备了“自主意识”,工人劳动成为资本奴役工人的工具。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异化就是普遍精神(主要指资本,后来可以指技术、消费主义)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取消。

身不由主——这或许是《黑镜》所有主人公的共同处境。第一集中的首相无法自己决定不与猪性交,第二集中的主角们无法拒绝被消费,第三集中的丈夫无法抵抗她的妻子与旧情人之间的“真相”的诱惑。这种“身不由主”的不自由状态在一种未来主义的资本和技术统治下,表现出了一种奇怪的敏感和麻木的混合状态,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新左价值观总是既快乐又不满,既期待又警惕的。

西方人的自由在他们“不出代议士则不纳税”,以及“公民不服从”原则的指导下得到了最基本的保障,同时又在个人主义、清教徒精神的指引下找到了奋斗目标,在所谓“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持续争论中,古典的自由理论得以巩固。然而现在,他们发现一种新的不自由状态,这种不自由状态或许可以解读为:不管我怎么自由,我都是不自由的。这一解读进一步可以归结为哲学上的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冲突。这一被康德理解为“二律背反”的冲突,如今在哲学上通常以兼容主义和不兼容主义加以详细表述。但兼容主义和不兼容主义怎么看都不像是立场对立的理论,它们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因为很显然,人们既不能否认自由,也不能否认决定论(从最单纯的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或许是有关自由的那些争论的终极处境,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最深刻的西方文化的一般思想背景。

对资本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都是从这个背景中凸显出来的,因为它们其实都以一个最终价值来为自己辩护:个体的自由。这看起来与古典的自由主义支持者们一般无二,但实际上却似乎有着本质不同。比如,有个豆瓣评论这样揭露消费主义:“就比如左兮兮的导演想要批判的“消费主义”,以往其实叫享乐主义而受到人们的批判,为它不爱惜财物,铺张浪费,人们以节俭为美德,同时立法保护那些节俭消费投资产业的人的产权,让投资者收获正确投资的利润,让劳动者辛勤工作获得收入增长,让整个社会都得享产业壮大的收益。关于节俭的道德和关于产权的法也便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新造一个词“消费主义”来批判呢?是因为看不惯产权和利润,还是看不惯宣传竞争,看不惯人们买王婆的瓜不买自己的瓜?这就只有那些造这个词的人自己晓得了,总之他们讨厌追逐享乐也讨厌追逐享乐的人被市场经济惩罚(虽然他们管自己的享乐叫寻找人生理想),干脆装作跳出人间,把屎盆子一股脑扣给人性,这种懦夫的伪深刻,特别讨那些智识水平还处于中二而偏要用丢弃善心来标榜成熟的废物们喜欢。”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黑镜 1-7季」,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 https://pan.quark.cn/s/df84d7d9d84b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美剧《黑镜》第七季 更新中 2023美国科幻悬疑惊悚系列 附(第一季至第六季)+ 圣诞特别篇中英字幕1080P合集 影视

原文链接:https://acgish.cc/archives/18534,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